|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基本概况 > 白银本地概况(2010版)

白银本地概况(2010版)

关键词:历史,地理,气候,资源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白银市委,市政府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lu001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12247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白银市概况(2010版) 
     白银市是全国唯一以贵金属命名的城市,正如其名一样,白银充满着神奇和魅力。据志书记载,白银矿藏的开采,始于汉代,明朝洪武年间,官方曾在现市政府驻地设立办矿机构“白银厂”,有“日出斗金”之说,白银缘此而得名。

        【自然和区划概况】白银市是全国唯一以贵金属命名的城市,正如其名一样,白银充满着神奇和魅力。据志书记载,白银矿藏的开采,始于汉代,明朝洪武年间,官方曾在现市政府驻地设立办矿机构“白银厂”,有“日出斗金”之说,白银缘此而得名。从“一五”计划开始,国家对白银地区有色金属资源进行大规模开发利用,拉开了白银开发建设的序幕,白银人民在荒漠戈壁上开拓出一片片绿洲,建起一座座工厂,一座工业新城迅速崛起,曾享有中国“铜城”盛誉。1956年设县级市,1958年升格为地级市,1963年撤销,1985年8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恢复建市。白银市地处黄土高原和腾格里沙漠过渡地带,海拔1275-3321米,年降水量110-352毫米,年蒸发量2101毫米,黄河流经全市258公里,流域面积14710平方公里。现辖白银、平川两区,会宁、靖远、景泰三县,全市共有48个乡,21个镇,9个街道办事处。辖区土地面积2.12万平方公里,2009年末,全市常住总人口175.7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2.4万人,非农业人口46.38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2.22‰;人口死亡率为5.3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91‰。人口规模居全省第9位。

        【资源优势】矿产资源:境内矿产资源比较丰富,具有点多、面广、储量大的特点,矿藏储量位居全省前列。有色金属矿种有铜、铅、锌、钴、金、银等。另外还有煤炭、石膏、石灰石、沸石、重晶石等,且矿石质量好,共生丰富的稀有贵重金属30多种,其中铟、铊、镉为省内唯一产地。煤炭保有储量在12亿吨以上,石膏储量 7000万吨,石灰石储量1亿多吨。白银凹凸棒居全国第一,远景储量10亿吨;陶土居全省第一,远景储量超过20亿吨;伴生硫、耐火粘土、石膏、芒硝、石英石、硫铁矿居全省第五位,其中石英岩远景储量3000万吨。

        旅游资源:白银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一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现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就有16处之多,汉墓群及北魏、唐、宋以来的石窟艺术,城堡建筑等历史遗迹散布白银境内。1936年10月,举世闻名的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会师会宁县,在中国革命史册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建立在会宁县城的三军会师纪念塔、共和国将帅碑林、长征胜利景园,被国家确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境内的黄河石林奇峰耸秀,怪石竞列,引人入胜;寿鹿山、屈吴山、哈思山、铁木山更加群星闪烁,美不胜收。白银既有浩瀚沙场,又有一马平川;既有塞外风光,又有江南毓秀。黄河、绿洲与沙漠同在,古刹、城堡与森林共存,是海内外旅游爱好者探险、漂流、攀岩、游乐的好地方。

        【经济总量和产业结构】2009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265.3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1%,经济总量处于十四个地州市的第4位,增速处全省第6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2.88亿元,同比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146.62亿元,同比增长12.9%;第三产业增加值85.83亿元,同比增长10.2%。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源于第二、三产业,第一、二、三产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4%、65.14%和29.46%。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5125元,增长10.88%。在嘉峪关、金昌、兰州、酒泉之后列5位。

        全市经济总量特征有五:一是工业比重大。产业结构仍呈现“两头轻,中间重”的局面,即第一、第三产业比重较轻,而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比重较大,工业经济在全市经济中举足轻重, 2009年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经济总量的46.94%;全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2.39:55.26:32.35,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提高0.1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下降1.4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提高1.26个百分点。二是城市经济比重较大。城市创造的增加值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66.3%;三是公有制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较高,比重近60%;四是重工业很重。重工业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95%,占总资产的97%;五是中央、省属工业居全市工业经济的主体地位,其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70.48%。

        【区域经济的基本特点】白银市是国家重要的有色金属工业基地、甘肃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和全省重要的黄河灌溉农业区。

        2009年,十种有色金属产量37.82万吨,占全省总量的22%。其中铜产量5.17万吨,锌产量14.99万吨,铝产量15.67万吨,铅产量1.99万吨;发电量114.94亿千瓦时,占全省的17 %;原煤产量1174万吨,占全省的28%。

        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24.54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12.33亿元,比上年增长15.42%。在规模以上工业中,中央企业完成增加值34.99亿元,同比增长3%;省属企业完成增加值52.79亿元,增长25.76%;市及市以下工业完成增加值24.55亿元,增长15.86%。四大行业二升二降。有色行业完成增加值27.57亿元,同比增长14.17%;煤炭行业完成增加值23.94亿元,同比下降0.70%;化工行业完成增加值14.12亿元,同比增长20.80%;电力行业完成增加值19.67亿元,同比下降12.53%。这四大行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75.93%。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产值311.94亿元,同比增长1.1%,产销率为95.43%。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70.22亿元,同比增长0.15%;实现利润7.32亿元。全市177户规模以上企业中亏损企业52户,同比增加12户,亏损额为3.62亿元。

        黄河提灌农业是白银农业的主导,全市有效灌溉面积137.55万亩,占全市450.35万亩耕地总面积的30.54%,占31%的水地粮播面积,产出80%的粮食。全市粮食总产量连续12年保持在50万吨以上,2009年粮食产量首次突破60万吨,再创历史新高,总产达到60.75万吨,增长8.76%。

        沿黄灌区以设施农业、立体种植为主体的高效农业、景电、兴电沙漠边缘地带以牧草、洋芋、枸杞种植为主的复合生态农业、干旱、半干旱山区以小杂粮种植为主的绿色食品等区域性优势农业产业带初具规模,特色支柱产业较快增长。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引进农业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全膜双垄沟播面积63万亩、推广示范日光温室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3012亩。全市蔬菜种植面积25.46万亩,全年蔬菜产量116.07万吨。其中日光温室及塑料大棚蔬菜面积达到14.38万亩、产量达到80万吨;完成洋芋种植面积95.65万亩,产量13万吨。果品总产量达到13.25万吨。草畜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畜牧养殖由分散经营型向规模养殖型转变,全市标准化养殖小区250个,改良繁育畜禽良种60万头(只),畜禽规模饲养比重达到60%。年末牛存栏6.41万只;猪存栏54.65万头,羊存栏151.07万只,同比分别增长2.23%、0.42%、5.59%。猪、牛出栏分别达到61.4万头、3.52万头,同比增长2.47%、4.45%;羊出栏108.7万只,比上年增长4.64%。全市肉类总产量7.19万吨,增长4.03%;禽蛋产量1.46万吨,增长6.73%;牛奶产量1.62万吨,增长17.66%。水产品产量1876吨,比上年增长1.57%。蔬菜远销西北五省和东北、四川、重庆、内蒙古等省区,靖远羊羔肉已打出品牌。

        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实施景电一期、靖会、兴电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白银区工农渠泵站改造等工程,完成水土保持综合治理106平方公里。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315公里,实施“农网二期节余工程”和“农网完善工程”,农电“户表到户率”达到95%以上。完成各类造林8.43万亩,封山育林面积达到29.04万亩。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69.97万千瓦;农用排灌动力17.77万千瓦;水窖41.22万眼;水平梯田187.02万亩,其中本年新增10.41万亩;年末拥有拖拉机45617台,联合收获机132台,农用水泵7280台,排灌溉动力机械11715台,农用载重汽车4208辆,农用运输车64382辆。全年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4.73万吨;农村用电量3.83亿千瓦时。机械铺膜面积19.85万亩。

        【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状况】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快,投资力度不断加大,投资总额持续增长。2009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8.28亿元,同比增长33.47%。其中: 中央、省属单位完成投资67.58亿元,增长41.55%;市及市以下完成投资80.7亿元,增长27.39%。按产业分,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4.82亿元,增长32.05%;第二产业投资完成投资93.89亿元,增长40.31%;第三产业投资39.57亿元,比上年增长20.08%。

        白银公司20万吨高纯阴极铜项目一期建成投产、二期和贵金属综合利用工程开工建设,银光公司10万吨TDI技改扩建项目已完成试车并投入生产、12万吨PVC项目抓紧设备安装,大唐景泰电厂一期工程首台66万千瓦火电机组并网发电,中科宇能形成订单批量生产,国内首家回缩安全型注射器项目投产上市,甘肃渼洁生物科技公司枸杞深加工等项目顺利建设;稀土公司减排及综合利用、中材集团日产4500吨干法水泥生产线、白银甘藏银城铬盐化工公司铬渣项目、永宁肉类加工有限公司年屠宰加工150万头生猪产业化、750千伏白银送变电工程、330千伏平川送变电工程、白银区鑫昊公司四龙奶牛养殖基地建设、大坝滩综合开发、城市居民生活水源武川水库工程、文化广场、亚行贷款甘肃白银城市发展项目、白银市2009年廉租房建设及棚户区改造等项目进展顺利;白银公司铜冶炼污染治理精炼工程竣工投产,靖远二电5号炉脱硫工程建成,银光公司酸雾治理工程废酸处理系统一即将建成,白银、会宁、景泰城区天然气工程建成投运。白银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工程投入运行;平川、景泰垃圾处理项目基本竣工,靖远、会宁污水处理厂加紧建设;平定高速公路会宁段建成通车,省道207线改造暨靖远黄河大桥建设、白银城区至四龙公路改造进展顺利。2009年全市共有817个项目开工建设,同比增加121个;其中新开工500个,同比增加58个。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平稳发展。2009年,全市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实现增加值15.67亿元,比上年增长3.0%。全年完成公路客运量1750万人,客运周转量102619万人公里;公路货运量2691万吨,增长7.0%,货运周转量129260万吨公里,增长8%。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6.75亿元(2000年不变价),比上年增长11.94%。本地电话用户年末达到28.01万户;农话用户年末达到8.92万户;移动电话用户年末达到75.82万户,增加12.74万户,增长20.21%;电话普及率达到59.1部/百人,每百人增加7.24部。

        【招商引资和园区建设】整合招商资源,通过产业招商和以商招商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开展招商。成功举办白银市(深圳)同乡座谈会、白银市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政策暨八大支柱产业投资项目(深圳)推介会和佛山陶瓷产业座谈招待会。宏达铝业10万吨铝型材、新天际钢材100万吨管材线材、甘肃新北重专用车改装等投资上亿元的项目当年签约、当年开工。全市签约招商引资项目228项、签约资金148.21亿元,新开工160项,竣工126项,完成投资35.16亿元,增长21%。

        利用外资项目进展顺利。白银城市发展利用亚行贷款项目14个合同包中10个已获亚行批准并开工建设,已累计完成投资4.06亿元。白银城区道路网改扩建工程、南市区基础设施建设、平川区道路网改扩建工程、民悦集中供热项目进展顺利,世行贷款景泰黄河石林国家地质遗迹保护及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开工建设。

        园区项目聚集功能显著增强。中科院白银高技术产业园晋升国家级园区申报工作进展顺利,完成投资10.82亿元,增长48.6%,中科宇能实现批量生产,同盛公司可回缩安全型注射器投产上市;金轮针布扩建、白棉公司5万锭棉纺生产线等项目开工。西区开发区完成投资13.28亿元,增长34.65%,金大沟综合治理项目投入运行,中集华骏扩建等项目顺利实施。平川经济开发区陶瓷建材、农畜产品加工等产业初具规模,国泰陶瓷建材城开工建设,华顺陶瓷等企业发展势头良好。

        【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地方财政收入增长较快。全年全市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28.01亿元,比上年增长0.75 %。一般预算收入完成9.92亿元,增长16.67%。其中市级收入4.07亿元,下降0.67%,县区收入5.85亿元,增长32.77%。一般预算支出58.98亿元,增长37.71%。其中医疗卫生支出5.92亿元,增长98.74%,社会保障与就业11.76亿元,增长65.6%,农林水事务支出7.11亿元,增长50.12%,教育支出13.18亿元,增长17.31%,环境保护支出2.42亿元,增长17.82%。

        城乡居民收入同步较快增长。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135元,比上年增长8.03%;全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9617元,比上年下降0.06%。家庭设备及服务、衣着、居住支出、增长较快,同比增长17.49%、5.27%、34.67%;医疗保健、食品、交通和通讯、教育文化娱乐支出下降,同比下降3.62%、11.04%、2.63%、2.82%。

        农民人均纯收入2984元,比上年增长11.51%。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008元,比上年增长14.72%。居住、家庭设备用品、衣着等消费增长较快,分别增长64.68%、27.68%、14.67%。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城镇为34.39%,比上年下降4.05个百分点;农村为43.75%,比上年下降2.63个百分点。

        就业形势继续好转。年末单位从业人员150951人。年内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8240人,共有11801名下岗失业人员通过各种渠道实现了再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0%。组织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25.5万人,创劳务收入20.89亿元。强化社会保障工作,着力完善城乡低保制度,2009年全市共有27914户、72539人城镇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救济,分别比上年增加1573户和4268人,发放保障金8899万元。54822户、185800人农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救济,发放保障金9478万元。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单位659户,参保人员64098人。共征缴基本养老保险费29322万元,征缴失业保险费4393万元,基本医疗保险费23615万元,共为4389名失业人员发放失业保险待遇1719万元。全面推行新农合制度,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平均参合率达到97.31%。

        消费市场持续快速增长。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4.27亿元,增长18.0%。市、县零售额增长较快。全年市、县及县以下的零售额分别为47.42亿元和26.8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41%和17.27%。住宿餐饮业、批发零售业保持较快增长。2009年,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11亿元,增长23.71%;批发业13.08亿元,增长17.1%;零售业48.01亿元,增长17.43%。批发零售及住宿餐饮企业规模进一步提升,其中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17.05%和13.67%。

        金融机构存贷款保持较快增长,金融支撑能力稳步提高。2009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12.8亿元,比年初增长16.12%。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65.35亿元,比年初增长25.97%。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38.94亿元,比年初增长45.3%,其中:短期贷款余额81.4亿元,比年初增长40.97%。其中,农业贷款21.98亿元,工业贷款26.36亿元,商业贷款10.76亿元,私营个体企业贷款4.18亿元。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2009年,全市有保险公司16家。其中财产保险公司10家,人寿保险公司6家。全年实现保费收入8.37亿元,比上年增长23.45%,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17亿元,增长31.52%;人身险保费收入6.2亿元,增长20.62%。全年处理财产险综合赔付率达到63%,赔款额1.37亿元。

        教育事业稳定健康发展。大力促进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全市共有普通中学高中学校30所,在校学生61701人,专任教师3559人;普通中学初中学校117所,在校学生133535人,专任教师7290人;九年制学校21所;小学982所(含教学点164个),在校学生167736人,专任教师11660人;幼儿园121所,在园幼儿22970人,专任教师517人。职业教育改革步伐加快,全市中职学校21所,其中: 职业高中10所,职业中专4所,成人中专4所,普通中专3所,中职在校学生22146人,专任教师962人。其他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全市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生148人,专任教师31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9.92%;初中入学率98.82%,高中阶段升学率82.84%。2009年全市普通高等学校录取人数达到16035人。

        卫生事业得到加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质量有了新的提高。全市共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含诊所、医务室、社区卫生服务站)518个,其中基本医疗机构121个(含社区服务中心9个,医院24个);诊所383所;社区服务站13个。卫生床位数5883张,卫生技术人员5854人,其中执业医师1948人,执业助理医师2344人。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3.33人。12所乡镇卫生院、69所村卫生室完成标准化建设,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正式开业;卓有成效地开展了甲流H1N1防控工作,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活动稳步推进。

        深入推进科技创新,推进创新型白银建设。争取国家、省级科技项目27项,实施市级项目130项,共投入资金0.16亿元,有5个项目获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申报专利156件。银光公司技术中心晋级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聚碳酸酯技术通过省级鉴定;长通集团国际热核聚变装置用超导电缆绞缆项目通过专家评审;甘肃化工研究院中试基地落户产业园,甘肃矿用防爆电气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落户我市。

        文化出版、广播影视事业繁荣发展。大力推进文化建设,启动了覆盖全市的文化资源共享村级服务点工程,市文化中心和体育中心加紧建设,黄河石林书画院写生基地落成。两个广播电视栏目进入全省十大品牌栏目,“飞越白银”大型航拍和“唱响铜城”歌手大赛取得显著成效。市区有线电视数字化改造启动。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成功举办第三届“金凤凰”少儿艺术大赛暨第四届文化艺术节、“歌唱祖国”大型歌咏比赛等文化活动。西区文化商业街正式开业,文化产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共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2个,民间艺术表演团体75个,文化馆5个,群众艺术馆1个,公共图书馆6个,博物馆2个,纪念馆1个,文化广场5个,文化站78个,村文化室200个,农家书屋440家。各类文物保护单位458处,馆藏各类文物13409件。全市现有广播电台4个,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87.13%;电视台1座,广播电视台4座,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91.11%。

        高度重视和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环境保护力度加大。技术改造推动节能降耗,华鹭铝业电解铝碳素系统节能环保技术改造、稀土公司工业锅炉热电联产等项目开工。争取中央财政节能奖励资金0.69亿元,有17个节能改造、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淘汰落后产能项目获得国家和省上投资补助。预计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7.6%。

        全市自然保护区5个,保护区面积26489公顷,占辖区面积6.41%。市区空气中二氧化硫年日平均值0.036毫克/立方米;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空气质量达到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为290天,占全年天数的 79.45%。

        安全生产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年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290起,同比事故起数下降27.5%;死亡82人,同比下降12.05%;受伤271人,同比上升17.29%。直接经济损失515.36万元,同比下降34.25%。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0.31人,同比下降18.67%;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6.8人,同比下降18.27%。

        和谐社会建设稳步推进。强化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积极预防群体性事件;强化信访工作责任,落实领导包案制度,集中化解信访积案,解决了一批疑难信访案件。民族宗教和外事侨务工作取得新的成绩。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开展“打黑除恶”等专项行动。完善重大决策听证制度,决策民主化程度不断提高。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案和建议、意见。以建机制、促落实、提效能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优化工作流程,解决了一些影响效能的突出问题。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事业单位人事工资制度改革有序推进,深化政务公开,加大纠风治乱和违法违纪案件查处力度,群众反映强烈的一些问题得到解决。强化效能监察,促进了重点工作、重点事项及时落实。基层民主建设和民族宗教、国防教育、民兵预备役等工作不断加强,普法教育、法律援助取得新的成效。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其他基本概况信息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