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历史 > 游走在白银历史文化长河中 任思绪飘荡

游走在白银历史文化长河中 任思绪飘荡

关键词:游走,历史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白银在线运营中心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lu001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11053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白银的历史文化,是由以下几部分组成的:

        黄河文化。黄河,流经白银区域258公里,约占其流经甘肃省境496公里的百分之五十二。黄河,这个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从青海省的巴颜喀拉山出发,一路穿峡出谷,浩浩荡荡,最后一头扎进了大海。它千百万年,世世代代,养育了沿黄九省的数万万儿女,创造出了灿烂的黄河文明和独具特色的黄河文化。白银,作为黄河上游的重要地区和城市,它享受黄河的经济惠赠和黄河文化的哺育影响自然更加充分、更加深刻。无论从那些昔日漂流在黄河上的羊皮筏子,还是高高耸立在黄河两岸转动不息的庞大水车,无论从白银人在黄河岸上的劳动、汲水以及从青山岚雾中隐隐显现的村落和村落里冒出的袅袅炊烟,都可以体味出黄河对白银人的影响和黄河文化在白银地区的深厚根基。那些历史上曾名扬四海的黄河稻、鸽子鱼、软儿梨、二毛皮(俗称九道弯),那些今天仍享誉天下,被人津津乐道并形成庞大种植和养殖规模的滩羊、靖远大枣、景泰蜂蜜以及各种西瓜、甜瓜、籽瓜等等,都是历史留给白银人的一份份珍贵文化遗产,它向人们揭示,白银人终生与黄河为伴,白银人的日常生活、命运与黄河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由黄河产生的黄河文化,在白银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对这一独特的文化,我们要进一步发掘、整理,使之发扬光大。

        丝路文化。名扬中外的古丝绸之路,起源很早,可以说,有炎黄子孙,就有丝绸之路。但是,它的真正开辟和形成是在公元前一百三十多年前的汉朝。汉武帝为了对抗匈奴,交通西域,曾命班固开辟河西四郡,命张骞通西域,从此形成了一个以长安为起点,连接西域各国,直达阿拉伯半岛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以当时的汉朝都城长安为起点,直达两关(阳关、玉门关),中间要经过绵延几百公里的河西走廊,就必须通过横拦在中途的黄河,而过黄河的渡口,恰恰就在白银的土地上。

        当时,人们把从长安出发到达两关的这段丝绸之路,称为东段,两关以西为中段和西段。东段又以黄河为界,分为陇右段和河西段。白银地区介于陇右段北线和河西段之间,仅陇右段又有北、中、南三条线路。

        陇右段北线主要指从长安出发,沿渭河通过虢县(今陕西宝鸡),再沿水经县(今陕西千阳县)进入甘肃,之后分两路到今白银市境。一路是越陇山(六盘山),过固原、海原,由盐池翻西华山,进入白银境内,经打拉池,旱坪川入鹯阴县城,经水泉堡过荒草关、石门,在小口索桥(靖远县双龙乡)过黄河,经大芦塘(今景泰县芦阳镇)、一条山、宽沟入古浪;或经鹯阴口(今靖远县黄湾)直接过黄河,过西番窑、脑泉、兴泉堡、宽沟入古浪。另一路自雍州(今甘肃平凉)越陇山,由静宁入会宁县境,沿今祖厉河至祖厉县,或北上到鹯阴口渡河走镇虏堡(今景泰县正路)、宽沟;或自祖厉县渡河,经吴家川到脑泉、兴泉堡、宽沟。

        河西段,即在金城(今兰州)渡河,经中川、秦王川到镇虏堡,或过兴泉堡、媪围县城、营盘水进入宁夏回族自治区灵州道。

        无论怎么走,丝绸之路进入白银市是必须的,特别当时雄踞于黄河边上的四大渡口索桥渡、虎豹口、乌兰津、鹯阴口,是通往西域的必经之地。

        丝绸之路,为白银东连长安、关中,西接河西走廊直至两关之外更广阔的地区,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那些每日风尘仆仆,往来于丝绸古道上的官员、商人、行僧、走卒们,肩负沉重的行囊,迈着疲惫的步伐,传递着华夏文明,带回了西域各国的友情。他们不光忍受着饥饿、干渴、疲乏和孤独的折磨,而且也有欣赏塞上风情,与沿途各地人民密切交往,品尝各种土特产之美味的快乐。他们,任车轮滚滚,步履匆匆,间或仰天长啸,对空吟诵,观大漠孤烟,长河日落,听阳关三叠,驼铃叮咚。正是这条繁华的丝绸之路,不仅为白银的经济,而且为其文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它是白银沟通外界的桥梁,是白银文化发展及民风民俗塑造的纽带,对由此而形成的丝路文化,白银人应当永远地继承和发展。

        边塞文化。白银,历来为边塞要地。从汉代到明朝,历朝历代都在白银筑有长城。今天,古长城遗址以及伴随着长城而修建的堡寨、烽火台等等,都是白银人民非常重要、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有边塞,就有战争,有战争,就有为战争而准备的专门设施和参战的人,有参战的人,就有参战人的背景和发生在他们身上大大小小离奇的故事,因此而形成的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人们把这种文化叫作战争文化,也叫边塞文化,盛唐时期出现的边塞诗,是边塞文化的代表。那些千年流传,至今仍脍炙人口的边塞诗歌,即写出了边塞的苍凉,也讴歌了它特有的美丽,既描绘了战争的激越与残酷,又抒发了为捍卫边疆、通过战争争取和平与宁静的悲壮。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些千古不灭的绝唱,至今读起来,仍然催人振奋,使人浮想联翩。

        白银作为一个几千年来沿袭不断的边疆要地,它的文化的发展始终和战争联系在一起,和与战争相关的英雄人物联系在一起,和与战争有关的设施如长城、堡寨等联系在一起,和处在战争核心区人民的日常生活、民情风俗联系在一起。从汉朝的李广、霍去病、张骞、班固、张济、张绣到宋朝的郭虾蟆,明代的达云、潘育龙一直到清朝的王进宝、岳钟琪等,有多少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曾在此跃马驰骋,建功立业,又有多少历史人物曾于此血染荒沙,壮怀激烈。特别在明朝,由于贺兰山以北蒙古族割据势力的兴起,使白银成了拱卫兰州,进而保护关中平原和广大中原地区的前哨阵地,它的地位和作用在明朝防止边患上显得特别的重要。这是因为,当时朱元璋建立的大明政权其政治和经济核心主要集中在南方,从明政权建立之初,鉴于北方残元势力仍很强大,朱元璋为了统一国家,不得不派兵征伐,统领北伐大军的统帅是名将徐达,当徐达率领数十万大军,越过关中平原,翻过陇山山脉,到达陇西的时候,与盘距在宁夏与甘肃交界处的残元势力王宝宝(扩廓铁木儿)统帅的大军相遇。王宝宝亦是元朝一代名将,双方即在陇西开战,虽元军大败,王宝宝阵亡,但还有相当一批元军自知不敌,立即退往贺兰山腹地,养精蓄锐。后来,徐达因故被朱元璋召回,这批元军在贺兰山中得以保留下来,最后逐渐形成了几个强大的军事集团和游牧部落,到了明中叶的时候,曾一度完全占领今靖远黄河以西,其游骑常趁冬天黄河封冻时外出寇边,掳掠人民和牛羊牲畜,摧毁长城和堡寨,所以,自明中叶后近二百年,西北特别是兰州、白银地区,经常是警报连连,鸣镝不断。明朝政府为巩固边防,投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筑长城,修堡寨,设关卡,并不断地调动军队充实边防力量,屯垦戍边。如房贵之筑靖虏卫(1437)、吕恒之开发靖远三滩农田,屯兵养马,李汶、田乐之组织松山战役,万历三十三年(1603)筑永泰城(今景泰县),隆庆五年(1566)所筑之永安堡(今靖远县双龙乡永和村)等,这些举措不仅对白银经济开发起了奠基性的作用,同时,对白银的文化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至今活跃在黄河两岸的太平鼓,即是当时军士操演战阵的一种文艺表现,传唱于三县两区的民间小调,保留于景泰正路、大安山区及祁连山余脉昌岑山、老虎山腹地的民间小曲,流传下来的许多地名、语汇、小吃及婚、丧、嫁、娶等民情民风等,无不打上当时边塞与战争的烙印。到了今天,都赫然成了白银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白银经济社会依然产生着重大影响。

        佛教文化。佛教之传入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兴起于西汉,兴盛于盛唐。白银,处在丝绸之路的中段,又是东段两条路线的交汇点,渡口繁忙,过往人数最多,因而,文化的传播比其它地方有优势。那些长年奔波在丝绸之路上的商人、驿卒等,为了乞求旅途的平安,慰藉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就将希望寄托于佛祖,他们信佛、敬佛的态度非常虔诚,不仅沿途求佛、拜佛,而且将贸易所得的很大一部分用来投资兴建寺庙,开凿石窟,这就是丝绸之路上为什么佛寺和石窟建设曾经一度非常繁盛的原由。尽管后来由于战争、干旱以及丝绸之路的消亡而大部分遭到破坏,但仅从目前保留下来的佛寺、石窟,如靖远法泉寺、红山寺、红罗寺、景泰五佛沿寺等来看,白银地区佛教的传播和影响一度是非常大的。

        由于佛教的盛行,使佛教文化得以广泛传播。今天,它不仅成了白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了影响白银人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白银各大大小小的寺院、石窟,庙会依然盛行,届时游人如织,香客如云。在白银人的日常生活中如婚丧嫁娶和年节庆典中,都参杂了许多佛教的理念和佛学语汇,在白银民间,许多人处事待人、教育子女等,都沿用佛教的许多理念和准则,这说明,佛教文化有着深厚的根基,它是白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区域间文化相互渗透、融合后创造发展了独特文化。白银地区,各民族间的交融更为明显,更为突出。翻开史料竟然发现,几千年来,白银地区其实大部分时间是被少数民族统治的。西周时,戎狄强大,其南部疆界直达关中平原。还一度灭亡了西周政权,杀死了西周最后一个帝王周幽王。白银当时处于戎狄管辖范围的中心地带。秦统一六国后,设立北地郡,其南部疆界为今陕西之永寿县,北达甘肃陇西,白银也应在其中。西汉初,白银一度归匈奴管辖,汉武帝征河西,开辟河西四郡,白银又归西汉统治。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整个北方交替由五个少数民族统治,它们是羌、羯、羝、匈奴、鲜卑等,先后建立过十六个国家,史称五胡十六国时期,这时候,白银自然就由少数民族统治了。宋元时,又忽儿归金,忽儿归西夏,忽儿归元,一直到了明朝,徐达北征,才复归汉族统治,但到了清朝,全国又统一归满族统治,白银亦不例外。正因为各民族间的不断交替统治,民族间的文化相互渗透、融合、交流在白银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当年胡骑的快马弯刀和中原军队的长枪硬矢之间的激烈碰撞;那昔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塞上高歌与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江南轻吟,使中原与西域、汉民族与少数民族、北方与南方之间的文化加快了交流步伐,开辟了更深的层次和更宽阔的范围。至今,白银人的许多生活习惯依然保留了某些少数民族的习性,如在饮食上,白银人喜欢吃牛羊肉,其一些吃法和做法,与蒙古人非常接近。白银的许多地名,是完完全全的蒙古语,如靖远县的乌兰山,会宁县的铁木山,明时修建的迭烈逊城等。在白银人的语言中,许多语汇不仅有蒙古语,还有藏语、满语,有的甚至保留有古代鲜卑语、匈奴语等。

        白银文化的融汇不仅仅在民族间,也表现在各地对白银的影响上。特别在明朝,由于宾兔部的崛起,明政权大肆修长城,建堡寨,补充军队,从洪武开始,不断地移民,充实边防,在当地留下了大量的军户以及移民,这些人有的来自江南水乡,有的来自三秦大地,有的来自山西大槐树,他们祖祖辈辈屯垦戍边,不仅为白银的地方安定、经济建设做出重大贡献,而且也将其家乡的文化及风俗习惯带到了白银。经过长期与当地文化习俗之融合,并不断发展创造,终于形成了今天白银的独特文化。例如,今天作为白银重要的观赏项目的水车,即由房贵所创。房贵乃明朝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最初参加明军,因军功升为把总,后奉调兰州任守备。明英宗正统二年(1437),受命筑靖虏卫,城筑就后,为了蓄粮屯兵之需要,他看到黄河沿岸人烟稀少,大量土地闲置,需要开发利用,就将其家乡的水车绘作图形,命人建造,后在沿河逐步推而广之。不仅仅是房贵,后来吕恒开发三角城(今靖远三滩)时,也是将其家乡山东的一些先进的耕作技术及风俗习惯带到了白银。今天,在靖远三滩一带,仍保留了某些山东人的语汇和生活习惯。白银的许多地名如刘寨柯、杜寨柯、贾寨柯、兴堡子、红堡子等,仍保留了当年军营和军户的印迹。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